发布时间:2024-07-12
编者按: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美食承载的不仅是唇齿舌尖的一种享受,更多的是对童年的回忆,是悠悠的思乡之情。尤其是江南美食,四季皆有佳肴,每一口滋味都令人回想起水乡的温婉与风情。春日螺蛳赛肥鹅;夏天白斩鸡鲜嫩入味;秋天桂花糖藕、清蒸大闸蟹在唇齿留香;冬日腌笃鲜一口汤下肚鲜掉眉毛……
这本由我社出版的《小快朵颐》,就以江南美食为经,海外饮食为纬,于吃吃喝喝中,包容人物、人情,以及时代变迁,读之亲切有味,仿佛穿越时空。含英咀华后,能回味再三,可得“味外之味”。
本期推文,刊载亚洲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被称为“台湾食神”的朱振藩为本书撰写的序言,以飨读者。
(文章在原文基础上略有改动。)
生花妙笔耐寻味
文/朱振藩
好的饮食文章,确实不容易写,要能识其趣,更要深得其味,观乎潘城的《小快朵颐》,就有这个感受。
本书以江南美食为经,海外饮食为纬,于吃吃喝喝中,包容人物、人情,以及时代变迁,读之亲切有味,仿佛穿越时空,如能本此奋进, 或将引领风骚。
江浙菜及上海菜,在台湾向有“官菜”之目,而四川菜与湖南菜, 则有“军菜”之称。我的故乡在长江边,以父系之传承,尝过甚多苏菜,加上个人偏嗜,熟谙各种滋味;母系源出泉州,闽南菜和福州菜, 从小吃过不少,对于台湾做法,也算耳熟能详。至于川、湘及北方菜(包括京、鲁、晋、冀、豫等),以工作之便,接触广而全,道得出所以然。岳家为香港人,接触粤式菜点,开了甚多眼界;加上游踪所藉, 日、法等国亦多次前往。是以我和潘君,皆为江南同乡,而且经历相当,有幸为他写序,确为一桩乐事,如能传诸久远,自为一件雅事。
某为无肉不欢之徒,书中“蜜汁火方”这道菜,认为必须如张通之《白门食谱》所记方为上品,即“甜香适口,以肥者为尤佳,而瘦者之酥且有味,亦耐人咀嚼,真为美品”,吃了几十次,达此境界者,实屈指可数。“红烧蹄髈”以上海枫泾镇的“丁蹄”为最,曾扬名四海,到了作坊时,既亲尝其美,又拍照留念。猪头肉俗称“俏冤家”,吾徒何丽玲女史,乃台北第一名媛,在每年春节时,必熏上好猪脸,供我小酌品享。另,上海弟子朱俊,号称“淮扬刀客”“上海先生”,所制“扬州三头宴”(蟹粉狮子头、扒烧整猪头、拆烩鲢鱼头),无论刀工、造型、摆盘、滋味等,皆出人意表,道道精绝,令人一食难忘。吃了数回,至今思之,犹觉舌底生津。
烤羊蝎子一味,乃苏东坡不得已而得之,以得“味外之味”自娱。此一特别火锅,在北京尝了三次,感觉颇有意思。
以大闸蟹制作的“蟹宴”,我在上海的“王宝和酒家”“新光”等名店都吃过,但印象最深者,乃朱俊为“樽境俱乐部”亲为的那一席, 琳琅满目,蟹始蟹终,而且无一不佳。绝!
而今常吃素食,并撰写素食专栏,名为《素说新语》,现已结集成册。在素食部分,《小快朵颐》一书里,提及“蒸双臭”及“云南菌子”,读来特有意思。记得数年之前,和影星舒淇在香港“杭州酒家” 共享“蒸双臭”等佳肴,此菜一上桌,“香”气即远播,舒小姐见状, 马上夺门走。而那云南菌子,台北的火锅店,店名为“百菇园”,专售各类蕈菇,吃得不亦乐乎。此外,在北京、上海、顺德、香港等地,亦曾有福消受,竟和汪曾祺一样,享用了新鲜美菌。
《小快朵颐》读毕,兴起一个念头:就是仿梁启超。当他为《欧洲文艺复兴史》写序时,一发而不可收,此序文的字数,居然不亚于原著,另成《清代学术概论》一书。日后某若有续貂之作,恐亦成为话题,造就食林传奇。
这是本值得推荐的佳作,含英咀华后,能回味再三。近代食家唐振常曾谓:“食有三品:上品会吃,中品好吃,下品能吃。能吃无非肚大,好吃不过老饕,会吃则极复杂,能品其美恶,明其所以,调和众味,配备得宜,借鉴他家所长,化为己有,自成系统,乃上品之上者, 算得上真正的美食家。”潘城上品食文,拈来意趣满满,盼望诸君多看看,此书惹馋涎。
新书推荐
小快朵颐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4.6
ISBN:978-7-5514-4969-4
本书是作者积累多年而成的饮食小品散文集,以每篇千字左右的短文组成,语言洗练幽默,妙趣横生。其中,既有对于饮食文化的某些独特观点,又饱含了借饮食寄托乡愁与抒发漂泊感的情味。全书的文章中,一半的篇幅写的是嘉兴、杭州、上海一带的“江南饮食”,另一半的篇幅则记述了作者所游历的大江南北以及海外的饮食。这些文字在正面描写“吃喝”美食的同时,侧记了许多有名或无名的人物,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时代变迁与人情冷暖。
图书部分内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