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看见不同领域内不被定义的女性力量

发布时间:2023-08-31

2023年8月,女性纪实摄影基金会(Female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Foundation)宣布了 2023 年首届女性摄影师扶持项目的结果,共五位摄影师入围。女性纪实摄影基金会成立的宗旨是支持女性摄影师的摄影创作,强调女性在摄影领域的贡献,通过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学术支持来帮助女性摄影师发声。

摄影师王晴与她长期以来所拍摄的关于新疆俄罗斯族迁徙历程及血统演变的项目《从此他乡是故乡》入围。

二十世纪初,大量俄罗斯人迁居伊犁。多年后,他们中的部分加入了中国国籍,把根和血脉留在了这片热土上。这其中,也包括了拉丽莎与她的母亲阿厉山德罗娃。时代的大潮裹挟着每一个人前行,她们也从懵懂无知的少女成长为无所畏惧的坚强女性——即使人生之路充满荆棘,也依然乐观向上,从不自怨自艾。

摄影师王晴通过沉静的影像语言,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娓娓道来这个故事,这也是三人跨越时空的一次对话。虽然她们的年龄、职业、人生经历等不尽相同,但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同领域的女性所展现的巨大力量——或许过得并非是轰轰烈烈的人生,却也从不轻易被他人所定义,在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中闪闪发光,勇敢、坚强、执着、温柔地面对生活。

本文节选了书中的部分片段,以飨读者。

 

虽然拉丽莎的母亲已去世二十年了,但拉丽莎对她的感情依然不减。她把母亲的照片摆在五斗橱上的圣像前,忙碌间隙,抬起头就能与遗像中的母亲对视。这一天,她刚忙完手上的活,坐在床头歇息,脑海中便闪现出往日的片段。拉丽莎站起身,拿起照片,一动不动地端详着,稍后,又俯下头深深地吻了一下母亲的面容。

拉丽莎的母亲名叫阿厉山德罗娃,青年时代在莫斯科医科大学就读,毕业后投身苏联革命,成为一名布尔什维克女战士。她随部队南征北战,救治伤员,是名医术精湛的军医。1933年,阿厉山德罗娃所属的部队被派遣到新疆伊犁,支援中国边疆地区的革命战斗。

爱情之花即使在残酷的沙场上也照旧绽放。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的阿厉山德罗娃在战斗中收获了爱情,她的爱人是布尔什维克战友,他们共同为社会主义理想挥洒着豪迈的革命热情。

甜蜜是如此短暂,它很快便被动荡无情的时局粉碎。

拉丽莎出生仅四十天,1946年,阿厉山德罗娃的丈夫在一次救助无辜生命的冲突中丧生,她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但生活总要继续,她化悲伤为爱,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抚育拉丽莎身上。

1955—1957年,中苏两国形势发生变化,伊犁大批保留有俄罗斯国籍的俄罗斯人被遣返回苏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又有大批俄罗斯人返苏,阿厉山德罗娃也面临被遣返的命运。但是,她下定了决心要留在伊犁。根据形势,她要留下来,就必须成为中国公民。于是,她鼓起勇气写信给周恩来总理,恳请加入中国国籍。周总理收到信,了解她的坎坷经历及对中国无法割舍的感情后,亲笔批准她入籍。当接到公安局通知她办理加入中国国籍手续的消息时,她喜极而泣,简直不敢相信,总理会为一个平民的事亲力亲为!之后的日子, 她一直念叨:“周总理就是我的恩人。”直到现在,拉丽莎也这样说,她家里的墙上一直挂着周恩来总理的相片。

自此,阿厉山德罗娃与女儿相伴一直生活在伊宁,直至1999年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如果说相敬如宾形容的是夫妻间的一种感情状态,那么磕磕碰碰、打打闹闹便形象地描绘了另一种夫妻关系。几十年前,拉丽莎与丈夫阿拿多力到底是如何相识的,已无从知晓。现在问起这事,双方还会争辩:他(她)先追的我!拉丽莎说完似乎还不解气,伸出手狠狠地拧阿拿多力的耳朵,还并起手指推搡阿拿多力的脑袋。阿拿多力哇哇叫着躲闪着,却也嘻嘻哈哈地笑着,真是不打不疼、不骂不爱。他俩就这样风雨同舟,一起走过了五十多年。

1970年两人相识,结婚。婚后五年,拉丽莎有了身孕。那个年代人人靠挣工分生存。当时,拉丽莎在伊宁运输公司上班,赶着毛驴车运送砖头。身为运输队长的她干劲十足,每天凌晨四点就出门赶车,夜很深才回家,这样每月能挣上一百多元钱。在那时,这收入算是不错的。拉丽莎每天精力充沛、信心十足地忙活着。

隆冬,伊宁下了大雪。这天,拉丽莎赶着马车走在结冰的路上,遇到上坡,马蹄打滑,拉丽莎跳下车,手拽缰绳死命把车往前拉。怀有五个月身孕的身体没平衡住,一跤摔倒在地。

小生命就这样胎死腹中,医生手术取出胎儿后,告诉她:子宫切除,永远不能生育。

手术后的第二天清晨,他们领养了一个被遗弃在病房的女孩儿,取名叫丽丽。当时,拉丽莎是如何从伤痛中坚强地恢复过来,整理好心情,将一腔母爱倾注到丽丽身上的,我们已无从得知。只知道如今,她常收到外孙寄来的各种东西,还不时地炫耀:茶叶是外孙寄的,毛衣是外孙买的……笑容中洋溢着幸福与满足。

“摄汇万象“书系

 《从此他乡是故乡》 

王晴  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2.04

ISBN:978-7-5514-3721-9

 

 

专家推荐

这正是我对王晴《从此他乡是故乡》深感兴趣的原因。她的照片具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品质,那就是诚恳——对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未知的一直保持自觉,收缩目光,明确认识的有限性。然后,因为“有限”,照片所呈现的现实,所体现的情感,才变得确凿、恰当,才让我们感到真切、难忘。

——姜纬(艺术家、策展人)

 

 王晴的《从此他乡是故乡》,从人性的叙事空间,展现了摄影人独到的心理历程,并且借助细腻的历史与现实的空间转换,将文献性、当代性融为一体,从而指向未来,给人以思考的可能。画面很“好看”,也很“神秘”,串联在一起,引人入胜。 

  ——林路(上海师范大学摄影专业教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作者简介

王晴,祖籍江苏,1975年出生于新疆,曾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学习。

拍摄有《生命的回声》《玄门之士——中国道教》《西部》《天山,马背上的民族》《新疆宗教》等系列专题。作品曾发表在《纽约时报》《环球时报》《中国日报》等报刊上,并在国内外展出。曾获得中国民族影像志金收藏奖、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图片故事类二等奖、阮义忠人文摄影奖等,并入选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名单,获得索尼青年摄影师扶持资金。

2017年,摄影画册《丝路上的故乡》由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法、德、拉丁、俄、阿、日、韩九种语言出版。2019年,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摄影图录》丛书中收录了《王晴》一书。

 

图书实拍

 

通过五个家庭近百年的变迁,折射出俄罗斯族迁徙的历史

空腔活脊装订,可整本摊开阅读,尽赏美图

内文采用100克原白艾尔丽莎纸印刷,色彩还原真实细腻


作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来源:浙江摄影出版社 浏览量: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