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再现与重构》新书抢先看|摄影的潜力在哪?

发布时间:2023-05-31

“新”与继承

 

摄影作为方法,是关乎多角度、多方面的概念。摄影可以是宏大的主题,也可以是私密的个人日记。它可以在传统的暗房红光下,如同举行一个虔诚的仪式,也可以在现代的明室中,在奇幻的数字世界里进行虚拟的艺术创作。我们视觉中的自然具有主观性,我们反映的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创作者最终将对象物化成图片。事实上,当照片被用于科学用途时,它是作为推理判断时确凿无疑的佐证,当照片被用于社会或政治体系时,它便有了局限。照片作为一种公共传播媒介、一种传播手段、一种艺术工具时,由于个体鲜活的经验介入,真相就变得更为复杂。

 

丽娜的图片显示了人们休闲时的宁静,人们自豪地展示自己的幸福和田园诗般的生活。而在另一张没有物像的“图”中,我们看到其中标注的文字,如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像黎巴嫩轰炸、伊拉克战争等信息。虽然没有照片的图示显示了事件的严重性,但图像的阅读过程突然被阻断,显然让观众受到影响。丽娜重新诠释了摄影的日记体裁,人们可以不使用宏观图像来显示巨大的冲突,而是找到其他途径来传递世界的复杂性。

实际上,摄影术从诞生起就被技术引领着,不断生发新的观看。如何创造主题纵深且广泛表达的语境空间,这可能是我们选择摄影这个具有现代性的媒介进行艺术创作时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摄影作为艺术的媒介,通常是利用了摄影某些特性来完成由自然到“心像”的过程。它到底是承继摄影发明初衷的纪实传统,还是一种具有巨大表现潜力的传播媒介?摄影还处在不到两百年历史的发展期,规律与标准显得并不恒定,这使艺术家或拍摄者面临着一定的窘境。

其实,摄影术的古典定义是脱离相机的:摄影是一种通过以卤化银为基质的感光乳剂,将一个由光产生的稳定图像记录下来的技术。这里并没有提到中间需要使用一个机器,也就是说,定义忽略了暗箱(相机),并且定义没有明确指出获得的图像究竟是一个物体,还是发生的事件。这种尝试的意义在于,它促使我们对摄影图像的性质与功能进行思考,从实验层面通过一系列想象中的变体而达到其本质。实际上,传统摄影术并非完全依附在与相机的关系上。然而,今天的摄影依然通过镜头来对世界进行摄取,虽然焦平面上的感光在CMOS或CCD等感光元件上有所变化,但这在方式上又能超越传统多少呢?新与旧的边界又在哪儿呢?

摄影试图与其他事物的特性发生碰撞,仅仅是它越过藩篱的一个方面。摄影还需要通过抑扬其自身特性来有效地传递对主题的感知力,接受其他艺术样式不一样的特性并适时补充,采纳各种观念来从事摄影创作,直面摄影的“新”与继承。

 

 

清代道光年间郑淳的《竹波轩梅册》,是一本表现梅花姿态的画册刻印本,在30余幅梅图以及墨笔题词中赫然出现了“摄影”二字。这本木刻梅谱里的“摄影”二字,应该是依据宋人林逋千古咏梅绝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来,诗句写梅与梅谱中刻画都是以“影”绘姿,故有“摄影”一说。此书最早成于1838年,1842年再版更名为《后梅花喜神谱》,而摄影术在中国的最早文字记载时间也是在1842年,如果本意“用光描绘”的“photography”翻译为“摄影”的灵感来源于此,即虽有光,但避其“光”的直接,强调物体遮光形成的“影”,那么这种时间性带来的空间层次由此具备了东方传统的观看性,是与摄影诞生之初一贯将重心放置在对客体“物”上,着力体现具有长、宽、高实体的形体、形质的要求是迥异的,极符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物”的“起兴”之法。

虽然艺术有美妙而出神入化的境界,但并不代表人们需要放弃对社会的注视与关切。照片的图示寓意与叙事力量的双重性,是掌握照片命运的拍摄者需要重视的,拍摄者的态度与视点有着密切的关联。无论是投向人的一瞥或是对弱势倾注的关怀,抑或是用个人角度观看世界,甚至以玩味自我为出发点的摄影,我们都应警惕创作过程中的疏离过度或侵略剥削似的窥探,这也是照片中所融入的技术、意识的专业素质和艺术家良心的体现。图片是拍摄者对待世界的话题和由头,通过摄影呈现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由此引发的真实性思考、美的衡量,也变得重要起来。

在消费社会的网络时代,图片以各种名义纷至沓来,使得所有其他价值臣服于这样一个世界性市场。不论是媒介素质的要求还是摄影者的责任,都应该面对和警惕这样的问题——当人人运用摄影,都说照片揭示真相,那么真理的秩序又在何处?当人人拥有发声筒,当个人成为媒体时,怎样界定图片真实的意义?图片怎样在传播中不产生歧义或减少歧义?

把摄影作为创作的重要媒介,你会发现“视觉自由度的最大化”是摄影最大的魅力。所以,我们会感兴趣并关注“不确定性”——这个是与否之间的中间地带。而摄影所围绕的“邂逅”与“遭遇”的特性可能会成为创作长久的作用力或反作用力。围绕这种直觉,我们会感触由此带来的纠缠在感性层面的视觉意义,哪怕是数字技术的制作层面。

 

最后,在技术性观视下的今天,如何提炼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素,并将其关联和作用于未来新的影像时代,做到科艺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同一次时空的重新交汇,演绎着“近未来”的观看。

 

(本文选自浙江摄影出版社2023年版《摄影再现与重构》第五章“再认识摄影”第3节)

 

中国当代摄影视野丛书

《摄影再现与重构》

邵文欢 著

ISBN:978-7-5514-4166-7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3.04


作者:邵文欢 浏览量: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