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他乡是故乡》:平实镜头下的无限深情

发布时间:2022-08-22

二十世纪初,大量俄罗斯人迁居伊犁。多年后,他们中的部分加入了中国国籍,把根和血脉留在了这片热土上。本书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群人——“苏联红军烈属”“布尔什维克女兵的后裔”“顿河哥萨克”“巴扬琴收藏家”,这些身份的背后是与战争、命运、迁徙有关的故事,同时,也牵连出“他乡”“故乡”这两个互有语义交织的称谓。摄影师以考察定居于新疆的五个俄罗斯族家庭的历史变迁、生活现状和情感状态为途径,对此做了个人化的重新置换和命名。通过饱含深情的影像,他们与时代交织在一起的命运被娓娓道来,这不仅体现了民族交融,还促使我们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做更深层次的思考。

彼得罗的家庭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祖父帕吾勒克是一名被派到新疆伊犁的哥萨克红军,在一场战争中不幸牺牲。他的父亲阿厉散德带领一家人在牧区生产生活,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孩子们接连出生,小家变成了大家。

 

彼得罗长了一双漂亮的蓝绿色眼睛,一下子就能把人吸引住。他从小生活在这个农场里,不仅会本民族的语言,还在与周边哈萨克族人的交往中学会了哈萨克语。他分别在北京和汕头工作过。由于舍不得家庭,最后还是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土,与家人们共享欢乐。

然而命运总是如此反复无常,没几年,他的几个兄弟相继因为疾病而去世,大家庭顿时冷清了下来。以前的住所,塌的塌,倒的倒,颓败在草地里、山坡上,连带着往日的回忆,被白雪埋在深深的地下,等到春天到来,又在无边盛开的野花中蔓延成思念,攀上心头。

菲妮娅是彼得罗去世的二弟的女儿,她过早地尝遍了人世间的冷暖。彼得罗用博爱的心温暖了她,给了她无微不至的照料。小妹妹罗娜则用天真活泼抚平了她不安的心。哥萨克红军的第四代后人,在和平年代里过着平静的生活。对她们来说,战争、迁徙,似乎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

命运的大潮,有起有伏,就这样裹挟着每一个人,奔向远方。正如伊犁河,它一路不停地流向他们祖辈故乡所在的方向。而对像彼得罗一家的当地俄罗斯族人来说,伊犁,早已成了他们心中无法割舍的地方,这里留下了他们无数宝贵的回忆,更有他们亲爱的家人和朋友——所恋在哪里,哪里便成了故乡。

 

“摄汇万象“书系

 《从此他乡是故乡》 

王晴  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2.07

ISBN:978-7-5514-3721-9

 

专家推荐

这正是我对王晴《从此他乡是故乡》深感兴趣的原因。她的照片具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品质,那就是诚恳——对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未知的一直保持自觉,收缩目光,明确认识的有限性。然后,因为“有限”,照片所呈现的现实,所体现的情感,才变得确凿、恰当,才让我们感到真切、难忘。

——姜纬(艺术家、策展人)

 王晴的《从此他乡是故乡》,从人性的叙事空间,展现了摄影人独到的心理历程,并且借助细腻的历史与现实的空间转换,将文献性、当代性融为一体,从而指向未来,给人以思考的可能。画面很“好看”,也很“神秘”,串联在一起,引人入胜。 

  ——林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摄影理论家、策展人)

 

作者简介

王晴,祖籍江苏,1975年出生于新疆,曾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学习。

拍摄有《生命的回声》《玄门之士——中国道教》《西部》《天山,马背上的民族》《新疆宗教》等系列专题。作品曾发表在《纽约时报》《环球时报》《中国日报》等报刊上,并在国内外展出。曾获得中国民族影像志金收藏奖、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图片故事类二等奖、阮义忠人文摄影奖等,并入选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名单,获得索尼青年摄影师扶持资金。

2017年,摄影画册《丝路上的故乡》由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法、德、拉丁、俄、阿、日、韩九种语言出版。2019年,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摄影图录》丛书中收录了《王晴》一书。

 

图书实拍


作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来源:浙江摄影出版社 浏览量: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