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者的写作-一评《惊鸿照影:中国当代摄影撷英录》

发布时间:2022-07-06

中国当代摄影视野丛书

《惊鸿照影:中国当代摄影撷英录》

颜长江 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2.07

ISBN:978-7-5514-3890-2

文 | 张畯(青年评论家)

 

从20世纪末至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摄影进入了一个越来越自觉、越来越成熟的创作期,这和整个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思想氛围的宽松程度、中西方文化大交流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各大学院校、出版社、研究机构、民间学术小组乃至个人(比如毛卫东)纷纷参与,有计划成系统地译介有关艺术史、西方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理论、摄影理论、摄影家作品,这样一种大规模文化引进,从思想层面极大地武装了国内的摄影师和摄影批评家,教给了他们艺术史的自觉、吸收借鉴创作方法论和批评工具。加之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文化自信的逐步恢复,在这种内外因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现当代摄影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艺术批评包括艺术家研究,从来都是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任何回顾式的历史写作,尽管它因时空距离的拉开而更为客观,但是都不能与艺术家同时代现场批评的贴近感、在场性、生动性可比拟。后者的批评可能因为对当下文化氛围、时代议题所产生的共时、共情的同频共振效应,而不能够冷静地、跳出现场、远离时代进行观察,但是这份投入和热气腾腾,对于摄影史先见的敏锐,正是艺术史研究、作品和作者研究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

 

当我拿到颜长江这本《惊鸿照影:中国当代摄影撷英录》的时候,不禁感叹,中国现当代摄影、中国的摄影家何其有幸,在这二三十年(颜长江最早的文章写于1995年)良性健康的摄影生态发展中,遇到了一个怀抱理想主义热情的、理性而犀利的观察和写作者,他时刻敏锐发现、分析、评判期间出现的一件又一件重要的作品,把这些作品、作者和创作过程放在整个时代文化背景下来审视,为我们今天留下了这本难得的“撷英录”。这本书也在提醒我们,摄影史并非“自然”生成的,而是由像颜长江这样的写作者一字一句书写出来的。

△ 《惊鸿照影:中国当代摄影撷英录》图书内页

 

 

颜长江本人不仅是一位创作过多部作品的摄影家,更是一位对中国传统过文化抱有“与古为徒”情怀的作家,文学与人学的关系自然会得到很好的处理。因此我们看到,在颜长江的笔下,不但有作品,更有拍作品的那个人的性情,有人间的烟火。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了解到这些在中国当代摄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的深刻内涵,还明白了这些作品的来路。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了人情味,是极为恳切的、有温度的评论,他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成因、气息完全打通。由此我们得以明白,他们正是那样的人,所以拍出了那样的作品。

 

换言之,颜长江既做作品研究,还兼顾作者研究。文本中两者之间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的存在。具体到篇幅上,我没仔细统计过,估计关于作品和作者的文字最多能达到对半。读者在领略作品的精彩之外,看到了一个个创作者独特立体的人,以及颜长江和大多数摄影师之间在创作和生活方面的深度交往。于评论者而言,这是写同时代人的优势,也是为后人留下的一份鲜活资料的机会。别说太久,其实十年的变化都物是人非,如果不是当时写下来,后来去回忆信息衰减就很大、很不完整,都差之千里。这也是颜长江的评论出现在“第一时间”的价值,他纠正了我们重作品、不重作者的偏见,因为从理论到理论、从作品到作品,并不能回答作品生发的最初原点。归根结底,作品从作者那里来,从作者与时代和生境的关系那里来,这也是对“作者之死”的一个祛魅。同样,就这本书而言,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时刻感受到颜长江的强势在场,这是他在思考、他在写作,我们体会到的是来自颜长江这个人的思想魅力,而非其他作者。

 

关于颜长江对摄影的专业判断毋庸多言,他独特的文字、文风更在中国摄影评论界独占鳌头,没有西学出身或翻译体的那种冗长与晦涩,而是语义通透、正大光明、憎恶分明。这一切既归于他曾经对传统的反叛、也归于他对传统的浸染与回归,出入自由,大开大合,圆融贯通。相对于一些评论的反传统、解构、狭隘地就作品论作品,颜长江的文化情怀、文字的真诚与激情、视野的开阔度,这些气象在今天的摄影评论中仍为稀有之物。

 

当然,中国摄影的当代历史并非因这本书而盖棺定论,它仍然处于未完成的生成状态。而我们依然相信,作为当代中国摄影的在场写作者,颜长江对于中国摄影的最新作品,能够及时拿出他个人的态度,为当代中国摄影的批评写作,继续贡献出一篇又一篇上乘之作。

△ 《惊鸿照影:中国当代摄影撷英录》图书内页


作者:张畯 来源:浙江摄影出版社 浏览量:293